
測試探針出現“燒針”(通常指探針因過熱、電流過大或接觸不良導致損壞、變形甚至熔斷)是電子測試中
常見的問題,若不及時處理可能影響測試準確性,甚至損壞被測設備。以下是具體的解決步驟和預防措施:
一、緊急處理:立即停止操作,避免二次損壞
1. 切斷電源/信號源
立即斷開測試系統的電源或信號輸入,防止持續的電流/電壓通過損壞的探針,導致被測器件(如PCB、芯片)被擊
穿,同時避免探針進一步燒毀。
2. 檢查探針外觀
觀察探針是否有明顯的燒黑、變形、針尖熔斷或鍍層脫落現象。
若探針已嚴重損壞(如針尖斷裂、針體變形),禁止繼續使用,需立即更換。
二、分析燒針原因:針對性解決,避免重復發生
燒針的核心原因通常與“電流過大”“接觸不良”或“參數設置錯誤”相關,需逐一排查:
1. 接觸不良導致的局部過熱
排查點:
探針針尖是否有氧化、油污、雜質,導致接觸電阻過大(電流通過時產生焦耳熱:Q=I2Rt,電阻越大,熱量越高)。
探針與測試座/夾具的安裝是否松動,或探針行程不足(未完全接觸被測點,僅針尖邊緣接觸,接觸面積過?。?。
被測點(如焊盤、引腳)是否氧化、有焊錫殘留,導致接觸電阻異常。
解決措施:
用酒精棉擦拭探針針尖和被測點,去除氧化層和雜質;若針尖氧化嚴重,可輕微打磨(僅限可修復探針,精密探針建議直接更換)。
檢查探針安裝是否牢固,調整探針行程(確保針尖完全接觸被測點,避免虛接)。
更換磨損嚴重的探針(如針尖變鈍、鍍層脫落),確保接觸良好。
2. 測試參數設置錯誤(電流/電壓過大)
排查點:
測試系統的輸出電流、電壓是否超過探針的額定值(探針有最大承載電流,如普通探針約0.5-3A,大電流探針可達10A以上)。
測試程序是否誤設置了過高的激勵信號(如誤將低電壓測試設為高電壓,或短路測試時未限制電流)。
被測器件是否存在短路故障(如PCB內部短路、芯片引腳短路),導致探針瞬間通過大電流。
解決措施:
核對探針的額定參數(參考探針規格書),確保測試電流/電壓不超過其上限。
重新檢查測試程序,設置合理的電流限制(如增加過流保護,當電流超過閾值時自動斷電)。
先通過萬用表或歐姆表檢測被測器件是否短路,確認無短路后再進行測試。
3. 探針選型不當
排查點:
探針類型與測試場景不匹配:例如,用普通信號探針測試大電流場景(如電源引腳測試),導致探針過載燒毀。
探針材質不適合高頻/大電流場景(如銅合金探針導電性不足,大電流下易發熱;針尖材質過軟,高溫下變形)。
解決措施:
根據測試需求更換探針:大電流測試需選用**大電流探針**(如帶散熱設計、針尖為高導電材質如鈹銅、鍍金層加厚)
;高頻測試需選用高頻探針(減少信號損耗)。
優先選擇帶“過流保護設計”的探針或測試夾具(如內置保險絲、限流電阻)。
4. 機械結構問題(摩擦/卡滯導致異常發熱)
排查點:
探針在測試過程中是否與其他部件(如夾具、被測件邊緣)發生摩擦,導致機械磨損和發熱。
探針套筒是否有異物堵塞,導致探針伸縮不暢,接觸時受力不均,產生額外電阻和熱量。
解決措施:
清理探針套筒內的灰塵、雜質,確保探針伸縮靈活;若套筒磨損,需更換探針套筒。
調整測試夾具的位置,避免探針與其他部件摩擦,確保運動路徑順暢。
三、預防措施:減少燒針概率
1. 定期維護探針:
每日測試前清潔探針針尖和被測點,每周檢查探針磨損情況,及時更換老化探針。
對長期不用的探針,做好防潮、防氧化存儲(如密封保存)。
2. 優化測試參數:
測試前確認被測器件的參數(如工作電壓、最大電流),設置合理的測試激勵信號,并啟用過流、過壓保護功能。
對未知狀態的被測件,先進行“預測試”(如低電壓掃描、短路檢測),確認無異常后再進行正式測試。